传统字“貓”属于汉字中的形声字,“豸”表意、“苗”标音。“豸”后世通常认为是一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兽类,以该字为意符的的通常为四足食肉哺乳动物,但是现代文字学家马叙伦、马如森考证“豸”即为“貓”的象形初文。后加注声符“苗”(武瀌切,中古音:明母次浊平声效摄宵目三等开口,中古拟音:mieu,现代普通话拼音:miáo),是因为汉语“猫”(武瀌切,中古音:明母次浊平声效摄宵目三等开口,中古拟音:mieu,现代普通话拼音:māo)和“苗”读音相近,而汉语之所以以“苗”相近的读音命名猫是因为猫叫声像“苗”。之所以“豸”后世读如池尔切(中古音:澄母全浊上声止摄纸目三等开口,中古拟音:driex,现代普通话拼音:zhì),可能因为后世“豸”加了声符“苗”写作“貓”所以“豸”空了出来被假借用作“廌”(池尔切,中古音:澄母全浊上声止摄纸目三等开口,中古拟音:driex,现代普通话拼音:zhì)。
不迟于唐代,出现了将“貓”写作“猫”的俗字,例如《唐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童事常山县开国子赠太傅博陵崔公墓志》上,将“豸”简写为“犭”。这个俗字未成为主流,直到现代日本新字体和中国大陆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采用其取代了“貓”。
猫字一般指家猫,但也可指野猫,家猫在现今社会中,又常被称为“主子”,古时野猫也称““狸”,拼音:lí,注音:ㄌㄧˊ”或狸奴,今有双音节词狸猫。在川滇渝黔湘等西南部分地区叫做“嘛咪咪”。近年已出现喵星人之别称。